二十年前,在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重新锚定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坐标。二十年山河焕颜,“绿色资本”实现价值跃迁,催生了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革命,更在全球环境治理的星图上点亮了东方智慧。
“两山”理念是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重估。“绿水青山”代表生态价值,“金山银山”代表物质财富,而“就是”二字,精辟道破二者的辩证关系。过去,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资源被视为“免费”或“无价”,如今成为了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生态资本”。高耗能产业逐渐退场,绿色新产业(300832)渐次崛起。随着公众理念变化和产业发展,过去容易被忽视的“绿水青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无价之宝”,发展与保护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森林碳汇、湿地净化、生物多样性庇护……这些“沉默的财富”,正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本”。深圳国际低碳城探索的绿电市场化交易,福建三明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治理从“资源管理”向“价值管理”跃迁,为绿色产业发展打造价值坐标。绿水青山不再仅是“风景”,也已是蕴藏无限潜能、关乎未来国力的基础性战略资产。
从绿色理念重塑到产业体系重构,这场变革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绿色经济生态圈。经过治理、利用,一些被遗忘的生态资源焕发活力,成为生态旅游的“聚宝盆”、绿色产业的“孵化器”。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经济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环保产业亦从“幼苗”成长为产值超十万亿级规模的“参天大树”,并预计在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约4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3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绿色主题基金存续规模约1万亿元;绿色保险保费规模已达数千亿……“护绿换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绿水青山间,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绿水青山的增值曲线,就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上扬线。“两山”实践让中国在历史性转型中蹚出了绿色增长新路,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转型范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协作、光伏援助项目,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美丽中国”的产业图景徐徐展开,世界愈发清晰地看到——绿水青山蕴藏的不只是诗意栖居,更是引领未来的澎湃经济动能。
绿水青山这本“账”,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社会账”和“未来账”,算的是高质量发展的真金白银,是子孙后代的永续福祉。这不仅是中国的选择,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央广财经评论员 牛谷月)
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