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01
如何进行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至少每12小时在自然光线下或者白色光源下目测 1 次皮肤黄染的情况。生后 24 h 内肉眼可见皮肤黄染的新生儿应测定经皮胆红素(TcB)或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于TcB≥257 μmol/L(15 mg/dl)的新生儿,应检测TSB。
展开剩余75%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超过342 μmol/L (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 μ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 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342 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8.5 μmol/L (0.5 mg/dl)、>35周的新生儿。胆红素神经毒性所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严重者可致死亡。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时通常缺乏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循环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等,不易诊断。通常足月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TSB峰值在427 μmol/L(25 mg/dl)以上,但合并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较低胆红素水平也可能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甚至在171~239 μmol/L(10~14 mg/dl)即可发生。
3.核黄疸:指出生数周以后出现的胆红素神经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慢性、永久性损害及后遗症,包括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
03
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光疗是最常用的有效又安全的方法。换血疗法可以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溶血症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鉴于血清游离胆红素在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中起决定作用。
04
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1.母乳喂养性黄疸: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5 d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
2.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 h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TSB<257 μmol/L (15 mg/dl)时不需要停母乳,>257 μmol/L (15 mg/dl)时可暂停母乳3 d,改人工喂养。TSB>342 μmol/L (20 mg/dl)时则加用光疗。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则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稿件:产科一疗区 李晨阳
编辑:宣传统战部 张明月
初审:宣传统战部 张驰、赵宜琳
复审:宣传统战部 李明松
终审:宣传统战部 郑莉莉
﹝作者﹞
产科一疗区 李晨阳
产科一疗区,护师,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英语),吉林大学护理学专业,从事产科临床护理工作10年,曾兼任院属医疗支部团支书,熟练掌握注射、治疗、给药、术前术后、新生儿以及产后护理等工作,对产科常见并发症及电子胎心监护较为了解,熟知产科特殊用药,及母乳喂养健康知识宣教。
发布于:北京市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